11月8日,由四川路橋承建的綿茂公路夾皮溝3號大橋全幅架通,標志著綿茂公路主體工程順利完成施工任務,為后續路面工程施工打下堅實基礎。
綿茂公路全長56公里,由香港援建資金和國家財政資金投資修建,項目起于綿竹市漢旺鎮,止于茂縣光明鄉,與茂北公路相接,是連接德陽市和阿壩州的紐帶,同時也是兩地相連的生命通道、經濟通道與國防通道,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。綿茂公路全線共有42座橋梁,18座隧道,分為三期建設,其中四川路橋綿茂公路綿竹段工程項目經理部負責二期“8·13”災后重建工程楠木溝至牛圈溝段施工,該段長30.681公里,共25座大中型橋梁、15座隧道,橋隧比達94%,設計時速40公里/小時,采用二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。
綿茂公路是全國在建地質條件最復雜、施工難度最大、危險性最高的公路之一,具有“三多二高一復雜”的特點。 “三多”,一是穿越的地震斷裂帶多,主線穿越龍門山中央、前山、后山及九頂山四大斷裂帶,工程選線及進場施工都面臨極大的困難;二是地質災害多,沿線大型坍塌58處、泥石流13處、堰塞湖1處、不穩定滑坡體6處,施工安全隱患嚴重;三是新建結構物多,二期段“橋隧比”高達94%,防護工程線長量大,技術要求高。“二高”即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高,綿茂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,生物資源豐富,生態環境脆弱;地震設防等級高,該路按8度等級設防,建成后確保“小震不壞、中震不修、大震不倒”。“一復雜”指水文地質條件復雜,地震引發沿線山體崩塌,河床提高,從而給公路建設及搶通保通帶來新的課題,需要解決大量的難題。
建設期間,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,四川路橋綿茂公路項目部多措并舉,積極克服施工中的重重困難,一是嚴守施工規范,嚴控安全質量,對隧道軟弱圍巖遵循“弱爆破、管超前、短進尺、強支護、早封閉、勤量測”掘進原則,同步制定防汛、防涌水、坍塌、飛石、滑坡等應急預案;二是精心組織,統籌安排,接連克服了施工場地狹小,雨季時間長,有效施工時間短,泥石流、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,便道多次被沖毀等難題,順利完成了云湖2號隧道瓦斯氣體段、小木嶺2號隧道堆積體段、東河2號突泥涌水段、桂花巖隧道溶洞及有毒有害氣體段等難度極高的隧道建設。同時對高難度橋梁施工制定了多項技術措施,包括冬季橋面自動補水蒸汽養護、使用安全梯籠等,切實加強對橋梁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薄弱環節的監督檢查,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和不安全因素,對樁基施工、高墩施工、T梁預制和架設等關鍵工程實行重點管控。
自開工以來,項目部全體建設者更是始終堅持“一崗雙責”制度,細化各級管理人員管理責任,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,充分發揮廣大員工安全工作的積極性,杜絕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,牢守安全紅線,使項目安全生產常態化。
綿茂公路是德陽和阿壩人民期盼已久的一條路,它的建成將結束德阿兩地被山川阻隔不通公路的歷史,同時,這條公路也將成為連接四川盆地和阿壩州若爾蓋、九寨溝等景區最為快速、便捷的旅游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