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0日,由路橋集團大橋分公司承建的沿江高速控制性工程——釩鈦高新區大橋主橋順利完成合龍,項目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,為后續橋面系、路面等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,也為釩鈦高新區大橋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沿江高速攀寧段起于涼山州寧南縣城南側,經寧南縣、會東縣、會理縣、鹽邊縣,止于攀枝花市仁和區,路線全長166.167公里。其中,釩鈦高新區大橋工程起于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,止于攀枝花市仁和區,全長3.535公里,主要包括釩鈦高新區大橋和金江樞紐互通式立交,順接已建成通車的G4216線攀枝花至麗江段高速公路,并與西攀、攀田高速公路交叉形成十字樞紐,位于VIII度高地震烈度帶中,最高墩身116米,是四川省內第一高墩矮塔斜拉橋,也是沿江高速公路“兩個控制性工程之一”。
嚴守安全,用“技藝”踐行“初心”。釩鈦高新區大橋橫跨金沙江,主橋橋墩起于金沙江水中,該地域地質條件差且處于高地震烈度帶,水上高墩作業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風險。為克服以上困難,項目施工團隊在確保施工安全、保證工期的前提下,對傳統的矮塔斜拉橋掛籃結構進行優化改良,在主橋段采用無軌道掛籃懸臂現澆法施工。該工藝無需搭設落地支架,只需在墩頂與邊跨現澆段采用預應力鋼鉸線裝配式三角牛腿施工,依靠“無軌道掛籃”的無軌移動,方便了斜拉索和預應力快速安裝,也極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,提高了整體穩定性。
雕琢精度,用“毫厘”鑄就“匠心”。主橋合龍施工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大溫差、高日照輻射情況下的主梁高程控制。為確保合龍段線形符合規范要求,施工方牽頭組織設計單位、監控單位實地指導施工放樣,提前在標準段進行線形及標高監測,及時調整立模數據;通過預埋感應器對橋梁整體進行監控,并在澆筑各節段時做好測量定位工作,適時調整位置;采用高精度跟蹤測量技術,和“晝伏夜出”的方法克服“大溫差”帶來的測量影響,確保主橋合龍澆筑時兩端高差不超過1厘米。
恪守品質,用“堅守”打磨“恒心”。主橋合龍段砼澆筑,是釩鈦高新區大橋施工控制中技術難度最大、安全風險最高的一道關鍵工序。由于攀枝花氣候常年高溫干燥,晝夜溫差大,為防止環境氣候變化影響混凝土質量,在開始澆筑前,項目根據現場環境和氣溫變化進行提前預測,最終選擇氣溫穩定的凌晨時段開展合龍段砼澆筑。
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,為保持合龍段兩端不發生位移,確保混凝土的澆筑質量符合要求規范,項目技術人員在合龍澆筑過程中逐漸施加一定的配重,以此抵消中邊跨的不平衡荷載,同時加強振搗工藝的控制,避免新老混凝土的連接處產生裂縫,最終順利實現主橋合龍。
釩鈦高新區大橋建成后,將與在建的攀田高速、麗攀高速高效銜接,成為西南片區高速公路網的核心樞紐,讓宜賓到攀枝花的車程從10個小時縮短為5個小時,為四川增添一條新的西向出川大道,對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帶動地方交通、旅游產業發展和全面鄉村振興起著重要作用。